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木子李大湿)_第176章 古不如今的中医舌诊(1 / 2)_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176章 古不如今的中医舌诊(1 / 2)

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医,导致对中医的误解就是,中医就是古代的东西,一直没发展,一直没变化。

  至于多古?说实话,穿着清朝马褂演秦汉剧的人,可能也断不了这个代。

  盲目的崇拜中医的,则是觉得中医这个玩意儿,很高大上,逼格很高,又神秘又能吹牛逼。

  很多混吃等死的祖传中医,则是如同沧海一粟一样,抱着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东西,然后不知所谓。

  李介宾很小的时候就把家中藏书看完了。

  当他看完一千本书后,他得出来一个结论。

  他其实只需要看其中的一百本就行了,剩下大多都是重复的内容,但是这个结果是他看完一千本书以后得出的结果。

  等到李介宾上了大学,让他最惊喜的就是能看的书更多了,就好像把老鼠放到了粮仓里一样。

  看的书越多,中医学对于李介宾来说,就再无秘密可言——假如有,就差修仙了。

  以下内容非网文爽文内容,有极其严谨的考证,供各位看官瞻仰:

  上古不知岁月,巫医分家之后,有上古医家三派。

  《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孔疏》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天子脉诀。

  传于后世经典者,《灵枢》为黄帝针灸一派;《本草》为神农本草一派;《难经》为素女脉诀一派。

  此为先秦之前,中医原始者也。

  假如中医学大学生想穿越,就穿这个时候,就能体验一把圣人传道的感觉,打个比方,这个时候根本没什么舌诊。

  你把这舌诊方法一背诵默写编纂一下,记得刻上自己的名字,只要不失传,你就能体验一把被后人尊为始祖大圣的快感。

  越早越好,因为那时候是中医空白期嘛,稍微漏一点现代中医学的知识,都能被当做医仙儿给供起来。

  越往后的话......估计以现在中医的学习水平,够呛了。

  话题说回来,何老师之所谓不知道《伤寒论》里面有辨舌内容,不完全是因为他菜。

  舌诊在中医学历史上,发展成熟的比较晚。

  元代才有第一部舌诊专着《敖氏伤寒金镜录》,十二舌图验证、论说伤寒表里,也就是说在这之前,虽然也有看舌的,但都不成体系,只言片语。

  并且,敖氏秘而不宣,准备祖传下去,后来因战乱亡失,被杜清碧发现,在此基础上增添二十四图,合为三十六图,并列方其下,这就是如今市面上流传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原本的十二图版本,未能流传下来,李介宾深以为憾,并不是里面内容会更高深,而是通过对比更能体会出其发展脉络,这是更高的视角。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系统的发展了舌诊,将其纳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中,甚至还有验齿的内容。

  而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家曹炳章先生,撰写了一本空前的里程碑式的舌诊着作《辨舌指南》,附彩图122舌,是集古今历代医家论舌之精华的大成之作!

  可惜,曹先生生的晚了,知名度不高,不过就算生的早也没用,除非魂穿,穿到汉唐,说不得曹先生能混个舌圣的名头当当。

  不过古代想弄彩图估计也不容易,就算弄出来书籍,想传播也是个问题。

  有时候李介宾也会白日做梦,假如自己穿了......细思极恐,如果真的穿了,估计就没张仲景什么事儿了,也没后续医家什么事儿了,那么中医学历史会很无趣吧,那种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境界估计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