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族之掌控雷电(云近我)_第345章 南极之巅:昆仑!(2 / 2)_龙族之掌控雷电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45章 南极之巅:昆仑!(2 / 2)

陆俊摇头:“您大可以把这件事向上面汇报,但我要说的是,因为常年在国外,所以我这边的自由度很高,基本上没有限制,只要不是太出格的事情,都没有任何问题,更何况,这里是南极,说句实话,科考队在这里的事情并非什么秘密,否则我也不可能找过来。”

崔闻雨非常冷静:“你确定这样做没问题?”

陆俊点头:“确定,我只是来帮忙而已,帮完就走,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就算有人注意到了,那也无所谓。”

他的眼里射出锐利的光:“不夸张的说,在这片被冰雪覆盖的大陆上,暂时还没有能威胁到我们的人存在。”

“很好,那么,小宋,你带陆俊去熟悉一下这边的工作,工地那边暂时不需要你,但还有一些搬运和简单的建造工作需要人做。”

崔闻雨没有犹豫,在这种时候,任何助力,尤其是像陆俊这样可信度较高的助力都是需要珍惜的。

虽然陆俊的出现非常突兀,但就像他第一次出现和离开时那样——在老崔的思维认知里,陆俊这样的人,本来就该是这样:神出鬼没,掌握着普通人难以掌握的情报和消息。

而且,陆俊的身份是经过组织那边验证的,非常可靠。

……

经过两天几乎没怎么休息的劳动,基地已经基本建成了雏形,在陆俊到来之前,科考队已经辛苦工作了接近两周的时间。

在陆俊的帮忙下,建造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的力气大,脑袋灵活,简单的建造工作一教就会,而且体力好,几乎感觉不到疲惫,堪称完美的工作机器。

这两天陪着陆俊的小宋,也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了,对他所表现出的特殊之处接近麻木。

然而,虽然陆俊的状态很好,但科考队的队员们却称不上乐观。

这里的气温极低,如果带着面罩,呼吸所凝结成的冰会把皮肤和面罩冻在一起,到时候一扯,会直接把脸上的皮肤也撕下来。

而且,这里的海拔高,气温平均在零下四十度左右,在这种极端环境工作,心脏和身体都要承担极大的负荷。

即使是身体最强壮的小宋,也经常出现高原反应,需要吸氧。

幸好,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工作下,工程进度没有任何拖延,顺利完成,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陆俊也做好打算,等这里的工程基本结束,他也立刻返回海法监狱,准备回芝加哥。

所以,这两天,他格外珍惜能与同胞一起工作的时间,基本上没怎么休息。

这天,陆俊注视着已经基本建成框架、正在收尾的科考基地,有些好奇地问:“宋哥,我们为什么要在这种地方建基地?”

小宋挠挠头:“你知道这里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吧?这里对人来说,极度严寒、极度缺氧,是世界上气候最极端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却是罕见的宝地,什么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用老崔的话来说,就是香饽饽,很多人都想来啃一口,只是他们做不到而已。”

“如果我们做成了,那意义很大,我们将正式成为南极科考的‘第一梯队’,不落后于那些发达国家。”

陆俊默默点头:“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要在这里建造一座新的科考站,对吧?”

小宋笑了笑,自豪地说道:“你看出来了?不过对你来说,这也没什么值得保密的,很快,全世界都会知道,我们中国人,建成了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长城、中山……那这座科考站的名字呢?”陆俊问。

“我偷偷告诉你,你可别说是我说的,”小宋悄声道,“这座科考站的名字,叫昆仑!”

“昆仑?”

“没错,昆仑站!”

*

*

(本卷完。)

……

……

……

ps:

1985年2月,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南端建立我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1989年2月在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的拉斯曼丘陵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

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考察队员进入冰穹a地区。

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了1台自动气象站。

2005年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13名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

2008年bj时间1月12日14时45分,17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成功登上冰穹a,开展各项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